2024年,銀川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實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15336”部署要求,緊扣法治強市建設目標,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做到日常學法、任前談法、年度考法、巡法述法、守法普法相結合,法治建設考核成績持續位居全區前列,高標準完成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第一階段創建工作。
一、主要工作落實情況
(一)堅持黨對法治建設領導,法治政府建設扎實有力。一是深學細悟篤行。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必學內容和必修課程,嚴格落實“第一議題”“會前學法”制度,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會前學法13次,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法520場,開展法治專題講座、報告會等235場。舉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專題培訓班,在市委黨校主體班開設法治課程48場,組織國家工作人員旁聽法院庭審683人次,領導干部學法、懂法、用法、尊法意識進一步增強。二是高位推動落實。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多次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把法治政府建設納入市委工作要點和政府工作報告。召開全市法治政府建設推進會議,扎實開展法治政府建設“八大行動”,高質量完成104項創建指標,“三類人員”考法7906人次,完成“四類案卷”2輪次全覆蓋評查等創建評估準備工作,全力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三是壓實工作責任。嚴格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將法治建設納入領導班子年度民主測評的重要內容。全覆蓋開展黨政主要負責人專題述法,組織33名市直部門及縣(市)區主要負責人現場述法。將是否依法履職作為領導班子政治素質反向測評內容,推動形成重視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導向。
(二)堅持履行政府職能,法治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一是強化政策保障。出臺《全力構建營商環境大格局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相繼推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20類130項舉措。排查涉企法規、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政策文件492件,修改、廢止、失效200件,加快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二是強化增值服務。“審批局+營商局”雙模式領跑全國,一枚印章管數據銀川模式全國推廣,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6年西北第一,“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在西部首推“項目管家”制度,推行市民大廳“周末不打烊”,創新打造營商環境法治工作站、檢察工作聯系點、法律服務站點23個,經開區營商環境法治工作站被中國法學會確定為先進基層服務站點,獲評全國營商環境“創新城市”榮譽稱號,經營主體總量首次突破40萬大關,連續3年上榜“中國投資熱點城市”名單。三是強化法治監督。195件人大代表建議、163件政協委員提案全部按期辦復并網上公開,采納社會治理類司法建議25份、檢察建議51份,采納率100%。堅持政務公開常態化,主動公開各類政府信息13812條,全力打造陽光透明廉潔政府。市政府網站發布解讀政策657條,符合法定條件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答復率100%。
(三)堅持立法提質提效,制度規范體系日益完備。一是立法供給持續加強。健全完善地方立法制度和行政決策機制,編制2024年地方立法、政府立法計劃,開展立法協商、調研論證、立法后評估10件次,制定、修訂《行政復議程序規定》《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章19件。群眾參與立法“直通車”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參與政策制定不斷擴大。二是文件審查嚴格規范。在全區率先建立政策措施公平競爭審查會審制度,編制合法性審查事項指導目錄清單,審核市政府規范性文件、協議等320件,備案審查規范性文件60件,審核率、報備率均為100%。三是民主決策更加科學。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目錄、管理制度和法定程序,規范履行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全過程記錄和材料歸檔。健全法律顧問常態化列席市政府常務會機制,市政府法律顧問參加市政府常務會、專題會73次。
(四)堅持執法為民初心,行政執法質效顯著提升。一是深化執法改革。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建立部門行政執法事項目錄,完善“屬地管理”事項責任清單、工業園區賦權清單等10張清單,將城市管理、市場監管、農業綜合執法力量下沉基層一線。建立行政處罰包容免罰清單,明確318項不予處罰和61項從輕減輕處罰事項。二是嚴格執法監督。建立市縣鄉三級全覆蓋行政執法協調監督體系,設置執法監督機構257個,配備執法監督人員660名,按照“一部門一清單”查擺整治突出問題255項。建立執法監督與檢察監督、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銜接機制,市縣兩級辦理行政檢察監督案件133件。三是優化涉企執法。出臺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行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措施20條,建立涉企“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檢查機制,拓展安全生產等20個重點領域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全面推行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等非現場監管方式,大幅減少執法擾企,行政檢查數量和涉企執法投訴舉報數量均下降30%。
(五)堅持依法化解矛盾,人民群眾權益有效維護。一是深化復議應訴。推行行政復議“容缺受理”“多元審理”,以“不見面”形式受理復議申請超60%,經復議后提起行政訴訟比例12.8%,復議決定履行率100%。加強行政應訴工作,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保持100%,主要負責人出庭應訴率大幅提升。二是深化基層治理。在西夏區、賀蘭縣試點“塞上楓橋”基層法治工作機制與“新疆經驗”融合實踐,統籌1878名“三官一師一員”下沉基層,8000余名“法律明白人”、3.5萬余名治安保衛員等力量夯實基層治理根基,帶動全市信訪總量再下降5.8%,刑事、八類、電詐案件分別下降22%、11.6%、24.4%。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建立企業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機制,安全生產“四項指標”全面下降。三是深化人民調解。新增人民調解委員會71家、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7家、人民調解員930人,建立市級民營企業商事糾紛訴前調解服務中心和6個縣級商會調解工作室,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4萬余件,化解率99.6%。
二、存在問題及下步措施
我市法治政府建設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市縣鄉三級執法監督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基層依法行政基礎還需進一步穩固、行政訴訟案件敗訴率還需進一步降低。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基層領導干部依法行政理念還不夠深入、法治政府建設協作機制還不夠完善、法治隊伍專業化水平還不夠高。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法治建設決策部署,認真落實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15336”工作要求,按照“2個抓手、4大行動和6個持續提升”的工作思路,堅持以全力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助力加快建設更高水平法治強市為抓手,重點開展公正文明執法水平提升行動、補短固優增效行動、行政爭議化解行動、示范創建牽引行動,縱深推進立法決策科學化、行政執法規范化、營商環境法治化、矛盾化解實質化、制約監督體系化和法治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確保實現年度立法項目完成率、重大行政決策和規范性文件審查率、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公布率等10個關鍵性指標均達到100%,全力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